由于美国第二轮制裁,华为高端“麒麟”芯片只能支撑到9月15日。谁也没想到,中美之争,最让人难受的不是关税,而是芯片的“卡脖子”。
美国的制裁,也非常精准。近十年来,我们在智能芯片领域,始终没取得突破性进展,据不完全统计,我国每年向欧美国家进口芯片的总价值已超越1.4万亿。
不过,随国家实力的慢慢地加强,我国科研水平也在提高,与此同时,科研人员在芯片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而黄令仪就是芯片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位。
她从22岁进入微电子领域,现如今84岁仍奋战在芯片最前线。可以说,黄令仪见证了中国整个芯片的发展史,为此还她被誉为了“中国芯片之母”。
黄令仪,中科院院士,1936年出生于广西南宁,是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的领军女科学家。
她在抗战中长大,随新中国一起成长,1958年大学毕业后,进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,因为表现出色,黄令仪于1962年加入中科院。
自此,黄令仪老师与微电子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,而这也为她在芯片上的成就奠定基础。
在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,从二极管、三极管、大规模集成电路,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CPU芯片,黄老师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。
1965年,中国第一个芯片团队成立,代号“156”,专攻微型计算机,黄令仪被任命负责研制半导体三极管,在随后的一年里,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空间计算机研制成功。
此后,面对国外封锁,黄令仪团队日夜奋战,终于攻克难题,研制出稳定性很高的存储器,并拿下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。
1989年,50岁的黄令仪赴美国出差,参加了一场大型国际芯片成果展示会。然而,令黄令仪失望的是,她跑了整整一个星期,就是未曾发现中国人参展。
那一刻,她掉下了眼泪,暗自下定决心,一定要设计一块高水平的芯片来参展,洗刷耻辱。
回国后,黄令仪便投身到研发芯片的事业中,即使是到了退休年龄,她也奋战在科研一线,义无反顾地扛起打造中国芯的大旗。
2002年,66岁的黄令仪老师,和从事系统模块设计的胡伟武进行合作研究“龙芯课题”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2008年末,在黄令仪的带领下,具有64位运算处理内核、每秒240亿次运算的龙芯3号系列新产品宣告研发成功,我国从此打破了芯片行业中西方强国的技术垄断。
此后,“龙芯”不仅让中国高铁实现100%国产化,还搞定了歼20配套相控阵雷达,让北斗卫星也装上中国芯。
2019年12月,黄令仪再次取得重大突破,她主持的龙芯3A/3B4000系列处理器,性能追上了美国AMD的挖掘机CPU水平。
2020年1月,黄令仪因杰出贡献,获得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颁发的“CCF夏培肃奖项”,能够说是实至名归。
时至今日,84岁的黄令仪老师,还仍活跃在科研前线,在屏幕前拖动鼠标查看版图、每一张设计版图、每一项数据,她都要一一过目,绝不允许有丝毫的闪失和偏差。
正是因为有像黄令仪老师一样不为功名利禄,国家富强的科学工作的人,中国才得以有今天繁荣够富强的局面。
如今的中国外事硬气,内事团结,无处不展出大国的格局和气度,一次又一次的令世界刮目相看。
问君能有几多情?恰似滚滚长江向东流。这样的国宝级科学家可以让我们向她致敬!!
在娱乐明星当道的今天,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,到底谁才是值得歌颂的人呢?
参考资料:蓝海长青智库、《舰载武器》杂志、TOP互联网、吴万胜、龙芯官网、百度百科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