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把黄杨苗从河南洛阳远销到西藏的首批苗圃人,王丰收的从业经历,在看似幸运中沉淀了某些至关重要的成功因素。
早在1980年,省庄村有老乡从四川带回小黄杨苗种在自家地里,在北方平坦地势和洛阳优质水源的条件下,逐渐做起了种苗卖苗的生意。后来,慢慢的变多的村民加入到苗木种植的行列,相邻的村子也都开始种黄杨。
在省庄村长大的王丰收,自小对黄杨种植耳濡目染。看着周围的长辈靠着种苗改善了生活,年少时的王丰收觉得做苗圃是个有人指引、能赚钱的路,是自己将来要完成的职业梦。
他们从同村老辈种植户那里购买来一批黄杨培育苗,把自家的十几亩田地当作苗圃基地,又请了几个师傅帮忙打理。
最开始,由于行业经验不足和资金的限制,王丰收选择沿用老一辈的做法——只种黄杨。借着周围乡亲朋友的人脉资源,他从四川拉回一批优质的培育苗,放在自己的苗圃扦插分栽,养到两年左右,开始出土售卖。尽管当时客户多是小公司和个体户,用苗量少利润也低,但王丰收并不觉得难。
他说:“当时没有想能挣多少钱,起步阶段没固定的合作伙伴,都是熟人介绍的资源,承了的人情儿,我就得保证苗的质量,不能辜负了别人的信任”。
所以,同是冠幅1.5米高的黄杨球,价格一样的情况下,别家的苗蓬径1.5米,土球直径0.5米,王丰收家的蓬径近1.6米左右,土球直径0.8米。
就这样,王丰收夫妇秉着“以质取胜”的想法,把精力都放在培育高品质苗上,客户来苗圃一看,直接下订单的不在少数。渐渐的,丰收苗圃的名气在圈子里传开了。
在后来近十年的发展中,王丰收的苗圃规模从最早的十几亩,扩大到近二百亩,成为洛阳最大的黄杨球基地。种植品种上从单一的黄杨增加到现在的大叶黄杨、北海道黄杨、胶东卫矛、金叶复叶槭、白皮松、侧柏、大叶女贞等等。
到2010年,苗圃开始承接市政设施建设工程的采购单。夫妇二人对于销量和收益的增加打心里高兴,但他们没安于现状,王丰收想,自己的黄杨树可以走到更远的地方去。
苗木行业因为种植条件的环境限制,全国分为南、北两大系。其中北方以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平原地区为主种植区,黔贵川则为优质培育苗产区。
王丰收的黄杨苗主要从四川拉回洛阳栽培,销路也一直以河南为主的北方地区居多。
在行业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除了开始时乡亲朋友的帮忙,大部分的合作资源是靠自己脚踏实地、用心经营的结果。周围也见过一些投机倒把、临时毁约的事情,但好在王丰收的业内资源圈都是靠谱的朋友,这么多年就没有遇上糟心事,顶多有时候甲方扣掉一些运输损坏的苗,也是无可厚非的事。
早在刚入行的时候老一辈叮嘱过王丰收,做这行,除了靠天,就是靠诚信,看你怎么做人。种苗的圈子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,诚信和口碑搞好了,有的是人找你赚钱。
2014年,王丰收的好朋友给他介绍了个西藏园建工程的资源,电话沟通后,的甲方团队带人来到丰收苗圃,考察了符合工程标准的苗木品种,双方就达成了合作关系。
按说那么远的地方,一般来说都会从甘肃或四川选苗,但黄杨种植区还是以河南为主的北方地区,再加上符合工程标准的少之又少,所以这次双方的合作对彼此来说是双赢。
但在运输距离上确实是有难度,土球在路途上的完整性多少会受影响,并且单程运输成本就高达1-2万元。好在工程单需求量大,品种供应多,整单盈利是比较可观的。
最重要的是,朋友在和王丰收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后,又在这几年陆陆续续给他介绍了很多西藏别的项目方。王丰收的苗,像之前他设想的一样,确确实实走到更远的地方去了。
“从去年年初的时候,很明显感觉到行业整体资金紧张。”他说到,“像现在我接的工程项目单,正常流程是签完合同先供苗,运费垫付,钱款半年结一次。
除了我自己苗圃的品种,很多项目单上的需求苗,得从其它苗农手里收,这些钱每年至少要分三到四次付给苗农,尤其是年底,大家都等着拿钱过年。但这两年,项目甲方给我清款的时间慢慢的变长,所以我就得自己垫付”。
王丰收的妻子兰丽丽说,最早的时候请一个师傅一天只要十块钱,后来涨到30元,到今年涨到70元,关键是愿意干活的人还很少。
“年轻人都去大城市打工挣钱了,留在家里的都是年纪大的,苗圃好多活还要费体力的,钱给的少根本没人愿意干啊。”她说。
再加上今年整体经济大环境不太好,成本开销是要严控的。不过国家政策偏好园林绿化行业,绿水青山的口号传遍每个村子,各个地区的市政设施建设工程也多,单子和客户是不缺的,清款时间慢慢回到以前的正常周期就会好。
“别的不说,我觉得这两年经营更要求稳吧。踏踏实实比什么都强。”王丰收说。
对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那套营销,王丰收说自己是不太懂的。但现在年轻人做的这些,确实是改变了几代人的生活小习惯。就在前一段时间,百度推广的线下人员找到他,问要不要给苗圃做搜索广告。王丰收不排斥这些新鲜方式,于是花了钱投放了搜索优化服务。至于效果怎么样,还要等等在看。
虽然说苗木行业是个主要靠人脉资源的传统行业,但这两年,借着互联网的发展,做线上平台的公司多了起来,和线下交易也不冲突,圈子里年轻人用的更多。
“未来发展肯定要跟着潮流走,多学习新鲜事物,总是好的嘛。”王丰收最后说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