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撂荒坡蜕变为生态花海,从垃圾场转型为茶香院子,一场以生态为底色的村庄革新正在仪征大地悄然打开。本年我市锚定
月塘镇尚庄组的前身是原捺山茶叶试验场,曾面对“茶田荒芜、环境凌乱”的两层窘境。并入郑营村后,村“两委”以“拆违建绿、留文添景”为抓手,撤除凌乱修建,保存茶文明元素,在边角地栽培美化植物,打造景象。
现在,林下望亭、香茗小憩、阶梯茶园等10余处景象节点被葱郁的绿树和草地盘绕,交织成村庄里一道道充溢诗意的风景线。
环境的蝶变,也催生着乡民看护家乡的自觉。乡民尚长英是茶农活动广场的常客,她每天清晨和黄昏都会来广场照顾花草。作为推窗即见广场的住户,尚长英亲历了这片区域从“垃圾场”到“牡丹园”的蜕变。她说:“这改变让我们的日子美了,心里也美滋滋的。”
间隔月塘镇尚庄组15公里的刘集镇利民村,则探究出“生态+民生”的美化途径。该村党总支副书记方开伟介绍,针对村里美化覆盖率缺乏、留守白叟较多的现状,村“两委”拟定了果树栽培方案,在乡民房前屋后连续栽植梨、柿等果树100余棵,不仅为村庄添绿,果实老练时乡民还能品味甜美。
一起,在保存原有村庄美化的基础上,合理规划荒地、空位,新栽榉树、法桐、海桐球等各类苗木,打造口袋公园。现在的利民村,环境面目一新,处处洋溢着活力。
“曾经村里的年青人大多数都住在外面,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,年青人在节假日都带着孩子回来住了。”方开伟说。
据悉,省级绿美村庄建造内容包括房前屋后、公共绿地、路途、河水沟等美化建造。我市4个创立村量体裁衣,选用“乡土树种打底、宝贵树种点睛”的装备形式,严控树穴标准、苗木质量和栽植技能,经过专业化维护将造林成活率提升至90%以上。
一起,在村口、广场等景象节点植入茶文明地雕等乡土元素,让老石碾、旧茶灶等传统元素重焕活力,完成生态建造与文明传承的双向赋能。
跟着“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”渐渐的变成为村庄标配,一幅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村庄美化新图景正在加快绘就。
到现在,我市月塘镇郑营村、刘集镇利民村、真州镇万年村和陈集镇友爱村4个省级绿美村庄建造获得阶段性效果,庄台美化累计新植苗木2000余株,其间朴树、乌桕等乡土树种占比达70%,村庄全体美化覆盖率提升至35%以上。